未來污水處理的新方向?看看荷蘭污水處理廠是如何轉型的

為此,世界各國嘗試了多種技術路線,渴望實現節能減排,恢復地球環境。

在層層壓力之下,污水廠作為能源消耗大戶,自然面臨轉型:

例如,強化污染物削減功能,進行極值脫氮除磷;

例如提高能源自給率進行標準升級改造,實現污水低碳處理;

例如,污水處理過程中要注意資源回收,實現循環利用。

因此有:

2003年,世界首座NeWater再生水廠在新加坡建成,污水回用達到飲用水標準;

2005年,奧地利施特拉斯污水處理廠在全球首次實現能源自給自足,僅依靠回收污水中的化學能即可滿足污水處理的能耗;

2016年,瑞士立法規定必須從污水(污泥)、動物糞便和其他污染物中回收不可再生的磷資源。

作為世界公認的水利強國,荷蘭自然不甘落後。

那麼今天,小編就來跟大家聊聊碳中和時代下,荷蘭的污水廠是如何升級改造的。

荷蘭廢水概念—NEWs 框架

荷蘭位於萊茵河、馬斯河和斯凱爾特河的三角洲地區,地勢低窪。

身為環保主義者,每次提到荷蘭,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代爾夫特理工大學。

尤其是其克魯維耶生物技術實驗室,在微生物工程技術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享譽全球。我們現在熟悉的許多污水生物處理技術都來自這裡。

如反硝化除磷與磷回收(BCFS)、短程硝化(SHARON)、厭氧氨氧化(ANAMMOX/CANON)、好氧顆粒污泥(NEREDA)、側流濃縮/主流強化硝化(BABE)、生物塑膠(PHA)回收利用等。

更值得一提的是,這些技術也是由馬克·範·洛斯德雷赫特(Mark van Loosdrecht)教授研發的,他因此獲得了水務界的「諾貝爾獎」——新加坡李光耀水獎。

很久以前,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就提出了永續污水處理的概念。 2008年,荷蘭應用水研究基金會將此概念體現在「NEWs」框架中。

即Nutrient(營養)+Energy(能源)+Water(水)factorys(工廠)這句話的縮寫,也就是說可持續理念下的污水處理廠實際上是一個營養物、能源和再生水三位一體的生產工廠。

恰巧,「NEWs」這個字也有新的意義,既是新生命,也是未來。

這個「NEWs」有多好,在它的框架下,污水裡幾乎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廢棄物:

有機物是能量的載體,可用來彌補作業的能量消耗,達到碳中和作業的目的;污水本身所含的熱量,也可以透過水源熱泵轉化為大量的熱能/冷能,不僅可以為碳中和運作做出貢獻,而且還可以向社會輸出熱能/冷能。這就是發電廠的意義。

處理過程中可以有效回收污水中的營養物質,特別是磷,最大程度延緩磷資源的匱乏。這是營養工廠的內容。

有機物和營養物質的回收完成後,傳統污水處理的主要目標就完成了,剩下的資源就是我們熟悉的再生水。這就是再生水廠的意義。

因此荷蘭也將污水處理的製程步驟概括為六大製程:①預處理; ②基礎治療; ③後處理; ④污泥處理;

看似簡單,但實際上每個製程步驟背後都有許多技術可以選擇,而且同一種技術也可以應用在不同的製程步驟中,就像排列組合一樣,總是能找到最適合的污水處理方式。

如果您需要以上產品來處理各種污水,請與我們聯絡。

cr: 奈彥軍環保水圈


發佈時間:2023年5月25日